五月的校园浸润着馥郁书香,校易班学生发展中心策划开展了《大学》接力诵读活动。同学们满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踊跃参与,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,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 的千年哲思潺潺流淌。当青春之声与古老典籍深情共鸣,墨香便顺着声波漫过校园的每一处角落,让朗朗书声化作五月里最动人心弦的文化交响。
《大学》简介
《大学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,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,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,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。经北宋程颢、程颐竭力尊崇,南宋朱熹又作《大学章句》,最终和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并称“四书”。
短短千余字,却以“三纲领”(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)和“八条目”(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)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。
篇章节选
01
节选一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译文:大学的宗旨,在于彰显人人本有、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,再推己及人,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,而且精益求精,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。能够知其所止,止于至善,然后意志才有定力;意志有了定力,然后心才能静下来,不会妄动;能做到心不妄动,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;能够随遇而安,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;能够思虑周详,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。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,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,能够明白本末、终始的先后次序,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。
02
节选二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,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
译文:古代那些想要将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于天下的人,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,首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;想要整顿好自己家庭的人,首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;想要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,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;想要端正自己内心的人,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;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,首先要获得知识;而获得知识的关键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。
03
节选三
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
译文:所以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自身的品德。有了良好的品德,就会有人拥护你。有了众人的拥护,就会拥有土地(国家)。有了土地(国家),就会有财富。有了财富,就可以用于国家的各项开支和建设。品德,是根本;财富,是枝叶末端。
04
节选四
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。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
译文:所谓“致知在格物”,说的是想要获得知识和智慧,关键就在于接触世间万物,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。人心所具有的灵性和聪慧,没有不具备认知能力的,而天下的万事万物,也没有不存在其内在规律和道理的。只是因为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道理还没有彻底探究穷尽,所以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就不够完备、全面。
05
节选五
所谓平天下,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。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译文: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,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;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,老百姓就会兴起尊重自己兄长的风气;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儿,老百姓也就不会违背做这些善事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,推己及人的“絜矩之道”。
06
节选六
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
译文: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:从事生产的人多,消费的人少;生产的速度快,使用的速度慢,那么财富就会永远充足了。有仁德的人会散财行仁,通过合理运用财富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声誉,成就自身;没有仁德的人则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品德和声誉,甚至不择手段,去聚敛财富
这场跨越千年的诵读之旅,既是对经典的致敬,更是对时代的应答 —— 当《大学》的智慧光芒照亮青春脸庞,当书页间的哲思化作前行的力量,我们终将在 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” 的指引中,汲取成长路上的精神养分,在思想碰撞里遇见更好的自己!